亚洲国产网址_99热1_国产黄色录像片_国产一级桃视频播放_黄色片网页_久久网页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天天新資訊:這個“人字拖”,從死神手中搶回周冠宇

時間:2022-07-06 08:36:56    來源:科普中國網    

F1英國大獎賽中,中國車手周冠宇遭遇嚴重事故險中逃生。Halo系統如何從死神手中搶救生命?還有哪些“黑科技”保駕護航?

整理/新媒體編輯 段大衛


(資料圖)

北京時間7月3日,2022賽季F1英國大獎賽剛剛起步,就發生了至少五輛車相撞的災難性事故。而中國車手周冠宇遭遇了嚴重翻車。

(圖片來源:ZAKER新聞)

7月4日凌晨,@車手周冠宇更新微博報平安:“我沒事,很幸運還可以站在這,今天Halo救了我。”

隨即與之相關的話題#Halo系統又立功了#登上熱搜。

F1賽車的比賽過程中,平均時速高達260千米/小時,最高的時速可以達到380千米/小時左右,這個是什么概念?對于非職業賽車手來說已經快到無法判斷四周變化了。在考駕照時,教練千叮萬囑,過彎的時候不要超過40千米/小時,而F1的過彎速度都在150千米/小時以上。并且,F1車手需要在這樣的極限速度里面進行超過1小時的比賽,可想而知是需要非常優秀的專業能力和體能的。

▲轉播視角下的F1比賽(動圖制作:段大衛)

▲觀眾視角下的F1比賽,此視角下的F1賽車速度體現更具沖擊力(動圖制作:段大衛)

Halo系統為什么能在關鍵時刻保住賽車手的人身安全?在充滿速度與激情的F1賽場上,F1車手的安全保障是如何逐步完善的?以及 F1 賽車里還有哪些其它諸如此類的黑科技?

“光環”罩住周冠宇

從20世紀50年代直到2017年,F1賽車座艙都是裸露、開放的,即車手頭部暴露在座艙外,這意味著能保護頭部的只有頭盔。而在300公里的時速下,僅有頭盔的保護是遠遠不夠的。2018賽季以來,隨著各車隊相繼推出新款賽車,人們驚奇地發現,今年的賽車與以往任何一個賽季都不大一樣:新車座艙前被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要求強制性地裝上了一件黑色的“人字拖”,FIA官方予以美名——Halo(光環),這正是周冠宇口中提到的“救星”。

▲各車隊上的Halo系統(圖片來源:新浪體育)

▲AeroScreen裝置(圖片來源:汽車之家)

▲Shield裝置(圖片來源:汽車之家)

Halo系統并非最早的車手頭部保護方案。它之前的AeroScreen、Shield裝置均因為影響車手逃生或車手駕駛體驗而被否決。2016年,國際汽車聯合會(FIA)的技術官員在賽車上原先放置Shield的部位裝上了一個“人字拖”。因為這個形象怪異的“人字拖”看起來像一個指環,所以將其命名為“Halo”。Halo系統在17賽季末進行了車載測試,評價卻兩邊倒。但是FIA在已經排除了兩套方案后覺得刻不容緩,強制各車隊裝上了Halo系統。

▲測試中的Halo系統(圖片來源:ZAKER新聞)

Halo系統由直徑為50毫米的鈦合金制成,三個支點分別被焊接在座艙的正前方和左右側的后方,盡管Halo系統的質量只有Shield的1/3,不超過7千克,但是能夠承受住116千牛的垂直、46千牛的側向沖撞產生的壓力,最高可以承受一輛12噸重的雙層巴士的重量。這也許就是鈦合金最大的優勢所在——超輕且耐撞。

2017年1月,FIA官方進行測試時,將一個佩戴了頭盔的模型人放置在Halo環內,隨后推動一個20千克的倍耐力輪胎以225千米的時速撞上Halo環。結果,人們驚訝地發現,Halo環沒有發生任何形變,模型人也保持完好。

▲裝備Halo系統前后對比(圖片來源:新浪體育)

Halo系統出現的第一個賽季,便救了如今法拉利車手勒克萊爾一命。2018年是勒克萊爾的F1生涯第一年。比利時站,邁凱倫車隊的阿隆索被雷諾的霍肯伯格追尾后賽車騰空而起,從勒克萊爾的頭頂飛過,壓著Halo滑了下去。要是沒有Halo系統,勒克萊爾的頭可能就被半噸多騰空高速飛起的賽車給壓扁了。此后,大家對Halo系統的質疑與批判就少了很多。

速度與危險相伴

車手的安全保障是在歷史上經歷無數次的火與血,淚與痛的慘痛教訓上逐步建立并完善的。上世紀50年代F1賽事可以說是死亡的代名詞。當時賽車速度已經邁入300千米/小時大關。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重量,車體的強度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在盡量減少阻力提高極速的思路下,彎道中缺少摩擦力也使得賽車愈發地難以控制,撞車幾乎成為比賽的固定節目,所有人都對此習以為常。車隊不斷地推出更快更輕的賽車,而主辦方為了使比賽更有觀賞性,在高速彎缺少圍欄保護和緩沖帶的情況下允許現場觀眾隨意走動。這意味著觀眾和車手面臨同樣的危險。

▲1955年勒芒慘劇的事故現場(圖片源自網絡)

1955年的勒芒賽事中,奔馳車隊賽車失控沖入人群造成81人死亡,數百人受傷的驚天慘劇。

▲吉姆·克拉克(圖片來源:搜狐汽車)

1968年,公認的天才車手吉姆·克拉克在參加低組別賽事時發生意外,飛出車外,當場死亡。 令人遺憾的是清理完事故現場運走尸體后比賽仍在進行——當時的比賽并不會因為車手的意外事故而停止。吉姆·克拉克的去世對賽車界產生了巨大的震動,也引起了更多車手對賽車安全性低下的不滿。數月后車手協會成立,提出強制車手穿防火服帶安全頭盔。

1973年,英格蘭車手羅格·威廉姆森的賽車在撞擊后發生了翻轉,倒扣在了賽道旁,此時賽車突然著火。他的隊友兼好友大衛·普爾雷立即把賽車停在了一旁,跳下賽車,跑到事發地,試圖將冒出熊熊大火的賽車翻轉。但是人力顯然無法推動重達幾百千克的賽車。羅格·威廉姆森就在好友的注視下,葬生于火海之中……

羅格·威廉姆森的事故直接導致了F1專業消防團隊的誕生,賽車的事故防火要求也越來越高。

與此同時,路特斯汽車創始人柯林·查普曼和蓮花車隊著手于提升賽車下壓力,為賽車加入了更大的擾流翼片。在隨后的新技術實驗中,更多的車手獻出了寶貴生命。邁凱倫品牌創始人布魯斯·邁凱倫就因此喪生。此后不久,德國大獎賽的紐伯格林賽道車手集體抗議,沒有人愿意參賽。經車手協會的努力,紐北賽道再也不出現在F1的賽事名單上。無獨有偶,此前事故多發的斯帕賽道也被車手投票取消。

縱觀F1賽事的七十多年的歷史,共有三百多人喪生。其中上世紀五十年代有15人,六十年代有14人。在車手聯盟的努力下,這個數據在七十年代降低到了12人,在八十年代下降到4人。

▲羅蘭德·拉岑伯格(圖片來源:Motorsport.com)

▲埃爾頓·塞納(圖片來源:新浪體育)

1994年,圣馬力諾伊賽道上兩位車手在同一個比賽周喪生——羅蘭德·拉岑伯格和著名的巴西車神埃爾頓·塞納。此后,國際汽聯對F1賽事進行了更嚴格的規則限制。進入21世紀,F1比賽中喪生的車手僅有1人。

“武裝到牙齒”的F1車手

除了HALO系統,賽事也會從多方面保障車手安全。專業車評人、車手江偉麟表示,如今的F1賽事已經把安全配置“武裝到了牙齒”。從賽車手的鞋、內衣、衣服、手套、頭盔、HANS系統(Head And Neck Support,頭頸部支撐系統)、HALO系統以及賽車的防爆油箱、核心安全囊、求生艙、車輛內的緩沖物料,所有物品材料都需要經過FIA的安全認證。

防火賽車服

(圖片來源:latimages.com)

防火賽車服的主要材料為聚間苯二甲酰間苯二胺,有非常好的穩定性。FIA防火賽車服最新的測試標準規定,賽車服必須在800°C大火中堅持20秒完好無損。

HANS系統

HANS是(Head And Neck Support,頭頸部支撐系統)的縮寫,它的作用在于防止車手的頭部往復劇烈運動,避免給車手的頭部和頸部特別是頭骨的底部造成傷害。

(圖片來源:汽車之家)

人體的頸部不同于胸部和頭部,胸腔由脊椎與肋骨形成保護結構,頭部則有頭蓋骨保護。唯獨只有一根脊椎骨支撐的頸部保護最為脆弱。在比賽時,車手的頸部要承受5倍于自己的頭部加頭盔的重量,而且力的方向與轉變速度又是極快的,這就要求F1車手要擁有強壯的頸部。一旦發生事故,頸部受力將急劇上升,很容易有生命危險。

通過頭頸保護系統的保護,能夠防止車手的脊椎向后拉傷,也能防止車手的頭部向前甩,撞上方向盤。據試驗統計,佩戴HANS系統后,撞擊時車手頭部和頸部受到的力,分別減少了68%和86%。

碳纖維單體殼

單體殼座艙作為容納F1車手的最重要裝備,單體殼由昂貴的碳纖維制成,這種材料的強度是鋼的兩倍,但是質量只有其5分之一。在F1戰車上,每一克都是有價值的,因此這是單體殼為什么要選用碳纖維打造的重要原因。目前F1戰車的單體殼總共由12層碳纖維組成,需要附帶說明的是,每一根碳纖維只有人頭發絲的五分之一粗。在制造單體殼時會將一層蜂窩狀的鋁鋪設在兩層碳纖維之間,然后將其放入高溫高壓的烤箱烘烤,等單體殼成型變硬大概需要兩個半小時。

按照F1規則,碳纖維單體殼座艙必須由各支車隊自行制造,可以承受相當于雙層巴士的重量,并可防止任何尖銳物體穿透。為了能最大程度保證車手的安全,發動機、變速箱等動力部件被置于單體殼座艙之外,而容易被引燃的油箱則包括在單體殼座艙結構中。在經歷了53G的嚴重碰撞后,卡在防撞欄中的單體殼依然保持完整。

一場F1賽事的順利舉行,是多方因素共同助力的結果。F1賽事未來進化的方向,更多是讓這項挑戰極限的運動少一些死亡的陰影,多一些速度和激情。

(內容來源:ZAKER新聞,賽車世界雜談,新浪體育,搜狐賽車,央視新聞,紅星新聞等)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標簽: 勒克萊爾 威廉姆森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