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云岡特展在蘇州吳文化博物館展出(主題)
【資料圖】
展覽將持續至10月8日(副題)
山西晚報記者 南麗江
7月1日下午,“經典與范式——平城實力和云岡時代”特展在蘇州吳文化博物館拉開帷幕。本次展覽,由吳文化博物館聯合云岡研究院、大同市博物館、定州市博物館、沁縣南涅水石刻博物館主辦。該特展將持續至10月8日。
大同武州山南麓,十里河北岸,依山傍勢、層疊錯落的云岡石窟,是中國早期石窟的代表,北朝藝術的濫觴。由云岡石窟創造的“云岡模式”,既是佛教藝術的中國經典,也是流播至今的審美范式。吳文化博物館位于蘇州市澹臺湖景區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及國保單位寶帶橋南側,建筑面積18000余平方米,有5個特展體系,包括“江南文化”“中國地域文化”“亞歐文明”“匠藝”和“再問”,各美其美,精彩紛呈。本次展覽正是“中國地域文化”系列的重要展覽,向觀眾呈現了公元5世紀至公元6世紀中國最杰出的佛教石窟藝術。
展覽共展出130余件珍貴的云岡石窟文物,通過“平城時代”“創造經典”“成為范式”三個單元,在江南吳地以娓娓道來的敘述方式,詮釋“云岡模式”與“云岡文化”獨特的時代魅力。
第一單元“平城時代”展品主要圍繞北魏的日常生活展開。提到云岡石窟,北魏政權是無法繞開的話題,北魏的繁榮為開鑿修建云岡石窟提供了物質、精神基礎。公元398年至公元494年,在北魏政權的影響下,平城得到躍進式的發展,作為新興王朝的京師,平城迅速匯聚百萬人口,傳統的農耕文明滲透入西域文明和游牧文化的活力,從而創造出多民族交流的、融會貫通的北魏“平城時代”。觀眾們可以在這一單元感受到當時北魏的豐富生活,體會政權變化對人們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
第二單元“創造經典”通過一座座造像壁畫為我們解讀了云岡石窟是如何一步步成為經典,并借助近幾十年考古出土的文物,向中國學者以及中國考古致敬。北魏和平初年(公元460年),來自涼州的沙門統曇曜在武州山川主持開鑿曇曜五窟,成為云岡石窟的濫觴。自文成帝至孝明帝,云岡石窟在北魏一朝營造構建60余年。60余年中,云岡石窟逐漸脫離古印度和中亞佛教造像的影響,融入中國的藝術特點,體現出佛教造像從“像法西來”而逐步本土化的演變過程。
第三單元“成為范式”展出了包括定州市博物館、沁縣南涅水石刻博物館的藏品,為我們展示了在東方早期石窟中占有極其重要地位的云岡石窟,是如何以其藝術風格影響到其周圍地區,成為周邊范式的。這也是本次特展與以往的云岡展的不同之處,它立足于云岡但不僅僅局限于云岡,云岡石窟影響范圍之廣、延續時間之長,都是其他石窟所不能比擬的。
開幕式上,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先生提到,吳文化博物館作為一個業內關注度很高的博物館,在開館3年內做了28個高質量展覽,這在博物館界是非常難得的。此次特展題目“經典”與“范式”這兩個詞用得非常好,“經典”是構成一個民族文化的脊梁,經典既是過去又是常看常新的,我們需要做好經典的保護、經典的研究以及經典的展示和弘揚。云岡石窟作為北方地區第一個皇家石窟,在北中國樹立了一個“范式”,對中國早期大量石窟影響深遠。此次特展立足于考古出土的文物,展示了大量“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出土的文物,此次特展也是“云岡模式”的第一次展覽。
吳文化博物館館長陳曾路表示,吳文化博物館作為一個開放包容、傳承創新的文化綜合體,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學術為主軸,將最優質的展覽內容推向大眾。不僅著眼于吳地文化,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化都能互相交織碰撞,產生共鳴。我們關心歷史源流發展,關心造像藝術性本身,更關心日益完善的文物保護工程,通過展覽的剖析與記錄,將更好地保護中華文明遺留的瑰寶。
本次展覽得到了定州市博物館、沁縣南涅水石刻博物館和大同市博物館的大力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南涅水石刻博物館因陳列1957年出土于沁縣南涅水村的一批窖藏石刻而得名。這批石刻造像為民間開鑿,歷經北魏、東魏、北齊、隋、唐、宋六朝,跨度達500年,實屬國內罕見。據了解,南涅水的興盛,與孝文帝遷都洛陽有關,鮮卑貴族途經這里,引發了制造佛像的狂潮。南涅水石刻是北魏從平城遷都洛陽之路上鑲嵌于三晉大地的一顆璀璨的文化遺產明珠,是佛教文化發展歷程中國家意志與民間信仰融合的見證,受到了云岡模式的影響。
作為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鑒、相融相生的結晶,云岡石窟蘊含著對文化多元共榮的探尋。北魏在融匯民族文化與中外文化的過程中,促進了唐漢文化的交融。本次展覽,從云岡到吳中,亦是南北的貫通與交融。
展覽期間,吳文化博物館還將繼續圍繞展覽主題舉辦學術講座、悅讀沙龍、展廳課程等活動,探索云岡石窟的佛教藝術經典與審美范式之魅力。
標簽:
上一篇:全球關注:《消失的她》票房超22億元 躋身上半年票房三甲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云岡特展在蘇州吳文化博物館展出(主題)展覽將持續至10月8日
2023-07-03 16:06
原標題:《消失的她》票房超22億元躋身上半年票房三甲羊城晚報記者李麗
2023-07-03 15:03
原標題:《黃河》奔涌首入京?激起“浪花”無數重(主題)山西省歌舞劇
2023-07-03 15:04
原標題:河津原創民族交響樂《龍門頌》亮相山西日報訊(記者周明飛)7
2023-07-03 15:01
原標題:白玉蘭獎獲獎劇集(引題)?《三體》暑期登陸廣東衛視(主題)
2023-07-03 15:02
原標題:7月暑期檔導覽(引題)?寶強黃渤齊當教練格斗街舞讓影市再升
2023-07-03 15:04
原標題:《濮存昕:我和我的角色》出版,分享演藝道路折射時代發展(引
2023-07-03 13:55
【一線講述】原標題:新編戲讓老戲曲有了新樣式講述人:青年導演、中央
2023-07-03 13:56
【一線講述】原標題:讓年輕觀眾與漢劇“雙向奔赴”講述人:武漢漢劇院
2023-07-03 12:07
原標題:曹操三子扮演者平均年齡不到25歲,演員與角色年齡對位(引題)
2023-07-03 12:01
原標題:歡樂谷邀市民邂逅“敦煌元素”北京青年報訊(記者趙婷婷)北京
2023-07-03 11:05
原標題:北美票房:《奪寶奇兵5:命運轉盤》首映奪魁中新社洛杉磯7月2
2023-07-03 10:57
原標題:近百部電影扎堆暑期檔(主題)總票房有望沖擊150億元(副題)
2023-07-03 10:56
原標題:《我們仨》的二十年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蘇墨2003年的六七月,
2023-07-03 11:02
原標題:“打開藝術之門”(引題)?隆重開啟第30年藝術盛宴(主題)北
2023-07-03 10:58
原標題:揮槳傳承傳統文化的新青年實習生王婧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張詩童
2023-07-03 09:59
原標題:意象東方——張國強美術作品展開幕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李國7月
2023-07-03 09:53
原標題:天津京劇院慶“七一”系列演出圓滿收官(引題)?京津名家新秀
2023-07-03 09:57
原標題:“白洞:甲骨文的奧秘與當代表意”IP大展在京開幕工人日報-中
2023-07-03 09:57
原標題: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北京東方交響樂團演繹(引題)?《東方·
2023-07-03 10:02
原標題:三地演員合演京劇《智取威虎山》天津日報訊(記者劉莉莉攝影姚
2023-07-02 15:54
原標題:北京口岸迎來暑運高峰出入境人次再創新高隨著航班數量的快速增
2023-07-02 16:04
原標題:國內首次發現!廣州中學生發現鱷類蛋化石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
2023-07-02 13:58
原標題:免費開放全民覆蓋座無虛席深圳: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最是書
2023-07-02 14:00
原標題:長征題材情景劇《半截皮帶》在貴州省圖書館上演工人日報-中工
2023-07-02 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