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長江口二號古船整體打撈遷移工程開啟海上施工(引題)?
古船整體出水將住進“新家”(主題)
(資料圖)
光明日報記者?顏維琦
9月6日,長江口二號古船整體打撈遷移工程主作業船“大力號”駛離停泊碼頭,起航前往長江口二號古船遺址現場。這標志著,迄今為止全球規模最大的古船整體打撈遷移工程開啟海上施工。
此次古船打撈遷移工程采用的是世界首創“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在海上現場作業時,將由“大力號”在古船四周下放22根巨型弧形梁,形成一個巨大的半圓柱沉箱,把古船及其附著的厚厚泥沙與海水“滴水不漏”地包裹起來,形成“古船沉箱”。因此,端板-縱梁框架整體組裝是前期陸上準備工作的重點。
記者了解到,兩個月前的7月6日,在完成古船整體打撈遷移工程海上預處理階段作業后,上海市文化旅游局和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組成的長江口二號古船整體打撈遷移項目團隊即刻投入海上打撈的前期準備。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端板-縱梁框架整體是由22根弧形梁連接形成一個長48米、寬19米的半圓柱箱體基座,其組裝精度將直接影響海上弧形梁穿引。為了海上現場施工順利推進,項目團隊對端板-縱梁框架進行了陸地整體組裝。歷經50多天日夜奮戰,最終2個端板、4根縱梁共16節短梁完成組裝。同時,順利完成了端板下沉輔助裝置調試、發射架組裝、管線連接調試、控制室傳感器調控、樁筒焊接、吊梁安裝等準備工作。
此次“大力號”再次出海,標志著長江口二號古船考古與文物保護項目最核心的環節——古船整體打撈遷移工程全面啟動,進入海上施工“總攻時刻”,也意味著,距離揭開古船“身世”越來越近了。
接下來,人們將看到,這一世界首創技術如何實施——最“硬核”的弧形梁打撈技術,將實現古船原生、完整、安全地打撈出水。“大力號”的海上作業預計花費兩到三個月,隨后將由專用打撈工程船“奮力”輪,將總重量1萬余噸的“古船沉箱”同步提升出水,再“懷抱”這一沉箱送入“奮力”輪中部開口處。
古船出水后的“新家”也備受關注。記者了解到,目前已選定楊浦上海船廠舊址作為長江口二號古船出水后的“新家”。為了確保古船能整體打撈出水、平安運輸到達“新家”,上海打撈局項目團隊創新性地為古船設計建造了一艘中部開口的打撈專用工程船“奮力”輪。船上裝有46套液壓提升系統,通過同步提升技術將包裹古船的沉箱提升進入中部開口,再直接經海上運輸,整體駛入船塢坐底,最后將“古船沉箱”卸載,安全搬進“新家”。抬浮、運輸、進塢、卸載等傳統需要4艘船舶才能完成的打撈工序,“奮力”輪只需1艘船舶即可完成,大幅提高了作業效率,也避免多次吊運古船造成文物損壞的風險。
隨著古船出水臨近,古船的前世今生也逐漸浮出水面。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翟楊告訴記者,在前期水下調查和整體遷移預處理階段,已經提取、清理了部分出水文物。最近的預處理階段,古船北部同時發現了船舵和鐵錨。船舵的舵桿殘長約5.6米、直徑42厘米,裹著52道寬約7厘米的鐵箍起到加固作用;舵柄由鐵箍將3根木材緊箍而成,最長處約6.26米。鐵錨為四爪錨,長3.3米(不含鐵環),是目前國內發現較大的古代四爪鐵錨。
此外,目前已經清理的600多件出水陶瓷器大多產自景德鎮窯,包括“同治年制”款綠釉杯、粉彩二甲傳臚圖杯、豆青釉碗等。令現場工作人員欣喜的是,其中一件高60厘米的雙耳瓶,外繪豆青地堆白青花松下高士圖,瓶身里竟然藏了50件制作精良的青花團龍紋杯。研究人員推測,這是一件用于陪嫁的嫁妝瓶,流行于晚清和民國時期。從做工和胎質上判斷,來自景德鎮窯。還有一些陶瓷器可能產自江蘇宜興窯和福建地區窯口。
古船整體打撈出水后,文物考古工作人員將根據古船考古和文物保護方案,圍繞古船遺址形成過程、建造技術、航線等課題展開全方位研究,最大限度地發掘古船的科學、歷史、藝術、社會和文化價值。翟楊說,我們希望讓文物“開口”說話,為人們揭開長江口二號古船蘊藏的大量謎題。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長江口二號古船整體打撈遷移工程開啟海上施工(引題)?古船整體出水將住進“新家”(主題)光明日報記者?顏維琦9月6日,長江口二號
2022-09-08 08:33
原標題:可以吃的楚菜非遺文化光明日報記者?夏靜通訊員?陶慧?吳卉仙四季美湯包、蔡林記熱干面、德華樓包子、老福慶和牛肉面、孝感米酒、田
2022-09-08 08:36
原標題:20余檔新老節目開啟錄制(引題)?浙江衛視發布綜藝秋季片單(主題)今晚報訊(記者高爽)浙江衛視近日在秋季大會上發布新一輪綜藝片
2022-09-08 08:35
原標題:現代學術史上的趙元任【讀書者說】趙元任是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他最早運用現代的科學的學術方法,對現代漢語,從多方面展開了深
2022-09-08 08:32
原標題:從首日票房不足35萬元到票房破億元(引題)?《隱入塵煙》的逆襲之路(主題)今晚報記者丁曉晨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由李睿珺執導、武
2022-09-08 08:25
原標題:江蘇蘇州新發現一處大型考古遺址9月6日,江蘇蘇州召開了一場考古遺址專家論證會,將蘇州吳中區新發現的一處新石器至明清時期大型遺址
2022-09-08 05:25
原標題:《中國國際時裝周:老廠房里的新時尚》作者:許之豐2022年9月6日下午,中國國際時裝周在原北京751老廠房六號爐車間里,展示了一場設計
2022-09-08 05:35
原標題:《海的盡頭是草原》周五公映(主題)“三千孤兒入內蒙古”的真實歷史搬上銀幕(副題)北京晚報訊(記者王金躍)根據“三千孤兒入內蒙
2022-09-07 22:37
原標題:國家圖書館古籍修復組又修復完成50冊珍貴古籍(引題)他們是與時光對抗的匠人(主題)北京晚報記者趙語涵文并攝已經泛黃破洞的紙張,
2022-09-07 16:29
原標題:用音樂和詩展現兩岸血脈情緣(主題)福建音樂家創作交響音畫《海峽海峽》北京上演(副題)北京晚報訊(記者高倩)鼓聲隆隆,緊接著,
2022-09-07 16:35
原標題:銅鏡中的家國天下(主題)——迄今唯一鑄有“人民昌”“中國強”銘文的漢代銅鏡展出(副題)光明日報記者李潔張哲浩【新展大觀】銅鏡
2022-09-07 15:49
原標題:共迎中秋昨天,西城區牛街街道春風社區舉辦“春風柳上歸”詩詠會活動,通過誦讀詩詞經典,以詩會友、以詩傳情,將愛國孝親、家和鄰睦
2022-09-07 15:47
原標題:多彩民俗迎中秋9月6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新市鎮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迎中秋活動,邀請在當地工作的彝族、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一
2022-09-07 15:30
原標題:《少年派2》研討會召開“兩個結合”的審美創作品格獲首肯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蘇墨日前,現實題材家庭劇《少年派2》在京舉辦專家研討會
2022-09-07 15:30
原標題:《隱入塵煙》的“票房奇跡”說明了什么楊鑫宇9月伊始,一部已上映了一個多月的“小眾”電影突然爆發,如同一匹“黑馬”一般,創造了總
2022-09-07 15:44
原標題:今日白露作者:孫震今日23時32分,白露至。白露是秋天第三個節氣,表示孟秋結束,仲秋開始,進入一年中最舒適的時節。此時,天氣逐漸
2022-09-07 09:27
原標題:北京東城將優質文藝送到百姓家門口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賴志凱9月6日,“戲悅景山·2022景山文化戲劇展演季”在北京老城區最大的公共文
2022-09-07 09:43
原標題:四季中國之白露:寒生露凝白露天氣晴谷米白如銀涼風始至白霜初降候鳥南飛寒蟬鳴泣古人將白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
2022-09-07 08:45
原標題:演繹科技自強自立故事(引題)文華獎參評劇目《大道》線上亮相(主題)今晚報訊(記者王洋)昨晚,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暨第十七屆文華
2022-09-07 07:34
原標題:在李時珍的故鄉探尋蘄艾傳奇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夏瑾文并攝 踏上湖北蘄春的土地,空氣里也多了一絲淡淡的艾草香。這里盛產的艾草,
2022-09-06 15:29
原標題:數字賦能為傳統文化增添光彩(主題)從2022服貿會看中華文化“揚帆出海”(副題)新華社記者翟翔、楊淑君春華秋實,馥郁芬芳。石榴,
2022-09-06 15:28
原標題:好電影不會“隱入塵煙”“高口碑、高評分的好電影,真的會持續發酵。”國產電影《隱入塵煙》低開高走、票房逆襲后,一位影評人如此評
2022-09-06 15:43
原標題:希臘攝影師鏡頭下的北京之美新華社北京電(記者趙晨捷、魏夢佳、王健)17年前首次到訪中國時,希臘攝影師喬治·杜帕斯對這里一無所知
2022-09-06 15:31
原標題:蘇州:龍獅運動進校園促進傳統文化活態傳承新華社南京9月5日電(記者劉巍巍)將舞龍舞獅設為獨立體育課程、在大中小學成立龍獅社團、
2022-09-06 15:28
原標題:故宮特展開啟古今對話(引題)在書房中“照見天地心”(主題)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鄒雅婷?提起書房,你會想到什么?是寒窗苦讀、古卷
2022-09-06 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