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探班、參演、沉浸式體驗,當孩子們走進創作現場,興趣的種子已經悄然種下(引題)
拉近物理心理距離 激活戲曲傳承密碼(主題)
(資料圖)
在文藝界有個有意思的現象,許多文藝家回憶起自己的從藝之路,常會講起童年時期在戲園子、劇院、劇場臺前幕后的一些經歷。那些經歷是他們的藝術啟蒙,也是其藝術人生的起點。這樣的故事看似普遍而尋常,實質上,其中蘊藏著重要的傳承密碼。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時候近距離接觸的文藝類型常常會成為一個人一生的執著追求。潛移默化的藝術熏陶能夠拉近孩子們與藝術的物理和心理距離,在幼小的心靈中播下興趣的種子,而興趣可以產生強大的內驅力。當前,我們談戲曲傳承,尋找戲曲傳承密碼,重點就在于培養孩子們的興趣,讓更多年輕人愛上戲曲。
在戲曲領域,無論是老一代藝術家,還是如今活躍在舞臺上的名角兒,很多人走上戲曲之路都與兒時經歷有關。有的是出生于梨園世家,從小得以自由穿梭于戲院、后臺,耳濡目染加上好奇心的驅使,咿咿呀呀學唱,常常在正式拜師前就已經自學得有模有樣。還有的是從小跟著大人趕大集、看大戲,在臺前臺后跑來跑去,玩鬧中已經對戲曲有了初步認識。當他們有機會接觸到老師時,學戲的熱情很容易被點燃。學習模仿是孩子們的天性和本能,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引導,如何播下興趣的種子。
“頃刻間千秋事業,方寸地萬里江山;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家萬師?!边@副傳統戲臺上的楹聯,道盡了中國傳統戲曲的魅力。我們都知道,傳統戲曲文化是中華文化在漫長的過程中,經過歷史的篩選沉淀下來的精髓。它承載著光輝燦爛、延續不絕的中華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紐帶,更是藝術精神賴以存在的根本。戲曲從誕生之初,就擁有廣泛的受眾,曲種多、覆蓋范圍廣、內容包羅萬象,它深刻介入城鄉人們的生活,影響和塑造著人們的道德情操、審美觀念和文化品格。因此,有人說,要了解中國文化,不能不了解戲曲。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聯結民族情感的重要基礎,每一個曲種都存續著歷史的根脈,凝結著勞動人民的創造智慧,彰顯著文明的魅力,寄寓著人們的價值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曾經有一個時期,戲曲被人歸入了“老古董”的行列,束之高閣。近些年來,在有關部門的重視和引導、媒體的廣泛宣傳下,情況已經大有好轉。人們普遍意識到戲曲的重要價值及獨特魅力,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戲曲傳承保護工作中。但是,我們必須要明白,重視戲曲傳承,提高戲曲地位,并非為了拉開戲曲與人民的距離,讓人敬而遠之。相反,此舉是為了拉近戲曲與人民的距離,讓人發現它的魅力,積極主動地觀看、學習與傳承。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很多人知道戲曲好,卻不知為什么好,知道戲曲精,卻不知精在哪。這種距離感和神秘感是需要進一步打破的。沿著這個思路,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是推進戲曲進校園、送戲下鄉等更進一步,打破時空阻隔,拉近物理距離。
青少年是戲曲藝術的未來。近年來,相關部門出臺《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等,著力推進戲曲進校園,開展意義遠大的“播種”工作。經過幾年的發展,當前,全國大中小學每個學生每年免費欣賞一場優秀戲曲演出的目標已經實現,戲曲進校園逐步常態化、機制化、普及化,基本實現了全覆蓋。政府、學校、社會、個人等各方匯聚資源,共同支持戲曲進校園,通過組織戲曲藝術表演團體進校園演出和組織學生走進劇場現場觀看,開展戲曲教育活動。在此基礎上,藝術團體、學校等還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積極探索創新具有時代特征、校園特色和學生特點的戲曲教育形式,加強戲曲社團建設,建立多種類型的戲曲興趣小組、學校戲曲社團、戲曲工作坊和戲曲傳承基地等,打通戲曲和青少年之間的橋梁,引導更多學生走進戲曲藝術的世界。
二是通過探秘式體驗打破戲曲練功房、排練廳、后臺等神秘色彩,拉近心理距離。
一門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最怕的是脫離群眾,尤其是脫離年輕人。戲曲的魅力集中展示在舞臺的方寸之間。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每個細節里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寶藏。然而,如今很多年輕人因為看不懂戲曲之妙,反而會失去深入了解的耐心。如何更好地把戲曲的深刻內涵及藝術魅力展現給年輕人,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其實,很多領域的探索值得參考。比如在文博領域,有的博物館為了讓文物活起來,滿足年輕人的好奇心,專門開設了開放式文物修復館。游客透過玻璃能近距離觀看部分文物的修復全過程,深入了解文物修復工作,進而發現文物的特殊價值。而在演藝行業,一些劇場開展中小學生探班或探秘式深度參觀,走進后臺、排練廳以及中控臺等,此舉對于培養學生的藝術興趣效果顯著。戲曲劇院、劇場等也不妨一試,除了演員進校園,也可以讓學生進劇場,開展常態化的互動。當這些孩子帶著好奇心探班、參演、沉浸式體驗后,或許更能夠理解戲曲行當流傳的“要想人前顯貴,必定人后受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是個什么概念,也更能理解戲曲美在何處。當這門古老藝術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時,戲曲才能活起來、火起來。
戲曲是非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傳承經驗同樣適用于各項非遺的傳承。非遺進校園工作常態化開展,能夠為青少年走近非遺打開一扇大門,引導“學非遺、用非遺、秀非遺”在校園生根發芽。而非遺沉浸式體驗則會把興趣的種子以及非遺的未來播撒在孩子們心中。
(作者:王旖軒,系西北師范大學講師)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探班、參演、沉浸式體驗,當孩子們走進創作現場,興趣的種子已經悄然種下(引題)拉近物理心理距離激活戲曲傳承密碼(主題)在文藝界
2022-09-21 08:28
原標題:《萬里歸途》新預告片出爐(主題)張譯王俊凱出演外交官(副題)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黃岸)昨日,由饒曉志執導,郭帆、王紅衛監制
2022-09-21 07:40
原標題: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舉辦(引題)古城深度游樂享新體驗(主題)人民日報記者王玨推出“京城坐標打卡地圖”“京城水系地圖”;舉辦京郊
2022-09-21 07:29
原標題:《披荊斬棘》第二季制作精良、用心十足,話題熱度卻“差一口氣”(引題)?極致絢爛舞臺“燃炸”現場,然后呢?(主題)文匯報記者黃
2022-09-20 16:38
原標題:潘家園古舊書博覽會周四開幕北京日報訊(記者孫杰)記者昨天獲悉,2022潘家園第四屆古舊書博覽會(簡稱“書博會”)將于9月22日在潘家
2022-09-20 15:34
原標題: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引題)?生動呈現大漢盛景(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主題)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張丹華????????????家陵
2022-09-20 15:48
原標題:《俗世奇人》北京首演劉敏濤時隔13年再登臺中新網北京9月19日電“刷子李、蘇七塊、狗不理、張大力、酒婆、虞姬、賀道臺、榮祿大人、巴
2022-09-20 09:45
原標題:蘇州發現新石器至明清大型遺址人民日報海外版電(記者尹曉宇)記者近日從江蘇省蘇州市考古研究所組織的塘北遺址考古工作論證會上獲悉
2022-09-20 09:41
原標題:來故宮看古代眾生百態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鄒雅婷搖動紡車的婦女、雪地放牧的農人、挑擔進村的貨郎、嬉笑玩樂的孩童……在故宮博物院文
2022-09-20 09:35
原標題:有讀者問:昨日發布“危機四伏”版預告(引題)?《萬里歸途》首次揭秘撤僑幕后故事(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電影《萬里歸途》19
2022-09-20 08:36
原標題:有讀者問:《閃耀吧!中華文明》熱播(引題)?六大考古現場還原歷史上的高光時刻(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祖薇薇是誰在甲骨上刻下了
2022-09-20 08:44
原標題:“典亮世界叢書”在京發布新華社北京9月19日電(記者史競男)由國際儒學聯合會主辦的“典亮世界叢書”發布會19日在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
2022-09-20 07:29
原標題:“中華風韻”交響音樂會在新西蘭首都成功舉辦新華社惠靈頓9月19日電(記者盧懷謙 郭磊)“中華風韻”交響音樂會19日晚在新西蘭首都惠
2022-09-20 07:39
原標題:現場|故宮舉行文物古建消防演習,雷霆之勢外還有“溫柔呵護”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張宇白繼開作為全世界現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代皇宮
2022-09-20 05:37
原標題:他們是手藝人更是“守藝人”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吳鐸思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聞樂便能起舞,無樂不成聚會,樂器是維吾爾人生
2022-09-19 22:33
原標題:四川網友鄉間徒步偶遇精致“龍頭石橋”(主題)當地回應:系建于清代的交通要道(副題)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袁偉網“10余米長,有4
2022-09-19 16:27
原標題:西大墻段發現萬歷元年石碑(引題)箭扣長城修建時間又提前了11年(主題)北京日報訊(記者于麗爽)箭扣長城修繕四期工程即西大墻段去
2022-09-19 15:38
原標題:話劇《驚夢》本周來穗連演4場文 羊城晚報記者艾修煜9月22日至25日,話劇《驚夢》將在廣州大劇院連演四場?!扼@夢》是毓鉞與陳佩斯繼20
2022-09-19 15:26
原標題:山西碧村遺址發現距今約4000年的防御體系記者:王學濤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最新考古成果稱,發現山西碧村遺址外城門具有明顯防御性質
2022-09-19 15:25
原標題:聚焦史前文明化進程與夏商文化研究“考古中國”發布4項重要考古成果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蘇墨9月16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第三季度例行
2022-09-19 15:32
原標題:第八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開幕9月17日,第八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在西安開幕,原創音樂劇《絲路之聲》作為開幕演出在西安浐灞保利劇院
2022-09-19 09:42
原標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發布新成果人民日報記者王玨核心閱讀9月16日,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介紹了內蒙古
2022-09-19 09:36
原標題:北京時裝周:“繡服錦緣”靚童裝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許之豐2022年9月17日,北京時裝周,由《中國服飾》雜志與品牌設計師蔣碩攜手聯合
2022-09-19 09:48
原標題:北京時裝周冬奧元素“潮向未來”北京日報訊(記者馬婧)日前,一場以“致敬冬奧”為主題的大秀,在2022北京時裝周的舞臺上閃亮登場,
2022-09-19 09:31
原標題:西山永定河文化具象表達展現首都文脈(引題)京味兒時裝秀閃耀王府井(主題)北京日報訊(記者孫杰)昨天下午,動感的音樂響徹熙熙攘
2022-09-19 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