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网址_99热1_国产黄色录像片_国产一级桃视频播放_黄色片网页_久久网页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每日報道:本土豬的市場定位10年內不會改變

時間:2023-02-04 06:14:56    來源:中國農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不僅是生豬生產大國,也是世界最大的豬肉消費國,平均每年要吃掉7億頭豬,人們日常餐桌上的豬,90%都有引進品種的血統。據此,行業內有觀點認為,我國存在種豬主要依賴進口和卡脖子問題。那么實際情況究竟如何?近日,記者采訪了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王楚端。

“優良的豬種是高效養豬的重要基礎。”王楚端介紹,現代豬種是150年來不斷選育出來的,具有良好的生產性能和飼料轉化效率。全世界規模化養豬大都是以長白、大白、杜洛克為主,占80%以上。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持續引進這些品種開展規模化生產,滿足了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在引進過程中,我國相關企業也開展了育種改良工作,同時結合地方品種開展了新品種和配套系的培育工作,先后培育出66個新品種和配套系,助推我國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

為何2020年、2021年我國從國外引進種豬數量顯著提高呢?王楚端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由于之前的非洲豬瘟疫情造成大量種豬場清場,二是由于前兩年政府鼓勵新建種豬場,他們愿意從國外引種。然而從過去20年的引種數量看,平均每年引進5000頭左右國外種豬補充血統,更替種群,占我國現有純種群規模的1%左右,屬正常商業行為。“長白、大白、杜洛克這三個品種是全世界通用的品種,中國在所有主要養豬大國中種群規模最大,但質量不是最好,所以每年需要從國外引進部分種豬補充血統、充實核心群。即使一頭不引進,我國也可以維持現有種群的育種括繁,滿足商品豬生產,只不過效率會低一點。所以不存在種豬主要依賴進口和卡脖子問題。”王楚端說。

調查發現,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生豬育種存在“重引進、輕選育”的問題。對此,王楚端表示,生豬商業化育種工作是需要一定條件的。第一,育種投入大,需要有足夠大的育種群,包括豬群規模、專業育種人員、育種測定技術、各種設備和軟件。第二,持續時間長,對豬群健康度要求高。沒有足夠實力的育種企業或育種組織,沒有優質優價的種豬市場秩序,無法支撐持續有效的育種工作。這些年來生豬行業疫情反復,行情波動劇烈,企業經營壓力疊加,除部分國家核心場企業外,一般企業的育種工作都是斷斷續續,所以表現出來的就是“重引進、輕選育”的現象。

據考證,我國養豬歷史可追溯到大約8000年前,是世界上最早把野豬馴化的國家。2011年,由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出版的《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豬志》,收錄了76個優質地方品種豬。它們具有肉質好、繁殖性能強、適應能力好、抗逆能力強,及適用粗飼料的特點,是國家寶貴的遺傳資源財富,同時為世界豬種資源寶庫的壯大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有個別地方品種豬卻瀕臨滅絕,是什么制約了它的發展呢?王楚端認為,本土豬也存在自身的缺點,體型小、長得慢、肥膘多、瘦肉少,飼料轉化效率低,出欄成本高,最后導致終端產品銷售價格較高。豬肉消費總量是有限的,外來品種占多了,本土品種就少了,反之亦然。對待本土品種,當前策略是保種-育種-開發利用相結合,唯此相關工作才能持續。

“從我國目前土豬發展現狀看,本土品種包括地方品種和培育的新品種和配套系,數量多。近年來,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及相關企業非常重視保護本土品種,取得了一定成績,培育了不少品種,主要占領了局部的中高端市場。但主要生產性能指標和現代品種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之所以提出生豬種業卡脖子問題,是要呼吁政府、社會各方面重視種業,重視自主育種,避免未來可能出現的卡脖子風險。豬種改良,不僅是企業自己的事,更是政府和全社會的事。”王楚端說。

如何推動本土豬種的改良繁育、推廣,提高其經濟價值?王楚端認為,就目前情況而言,從根本上需要有強大的終端產品銷售能力來支撐本地豬的大規模持續性的育種開發推廣工作。暫時不建議大力推廣本土豬種,因為這不符合當前中國國情(人多地少,缺乏飼料資源,同時居民收入偏低)。中國養豬業要在市場經濟基礎上,以瘦肉型豬為主體,在此前提下挖掘潛力,提高總體生產效率,減少資源浪費,滿足一般市場豬肉消費需求。本土豬的局部或中高端市場的定位在10年內不會改變。

作者:中國畜牧獸醫報記者 張林萍

標簽: 地方品種 遺傳資源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