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儒學的分化與戰國《詩》教的傳承
(相關資料圖)
《詩》在戰國屬于公共的知識資源,但儒家對于《詩》的推崇可謂是諸子之冠。就目前掌握的文獻來看,儒家引《詩》的比例遠遠高于墨家、道家、法家等。在《論語》的記載中,孔子屢次申明學《詩》的重要意義。在孔子的教誨下,孔門弟子自然積極接受《詩》教。不過,孔門弟子的思想差異卻也不容小覷。事實上,儒家學派內部的分裂一直存在。孔子去世,孔門儒學亦隨之分化,《韓非子·顯學》分儒為八即是一證。在這樣的背景下,孔門后學所記孔子的教學內容因諸門人弟子旨趣、見解的分殊,便出現了傳本內容的差異。《詩》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也隨之擁有了不同的傳承系統。隨著孔門弟子活動空間的擴散,儒家的《詩》教、《詩》本也發生了跨地區、跨時代的傳播。那么孔子之后,《詩》教究竟在孔門弟子的傳承中發生了哪些變化呢?這就要從孔子《詩》教的內容說起。
在孔子之前,早期的《詩》既可以作為樂歌佐助禮典,也可以作為諷諫之辭賦詩言志。但到了孔子的時代,禮樂制度發生了變革,外交聘問場合下的賦詩即便不搭配先前的禮樂儀式,依然可以廣泛傳播。人們也漸漸忽視了《詩》的禮典規范。隨著儀式展演的頻次下降,樂曲形式的古今迭代,很多人只能掌握《詩》的文字內容,不再掌握《詩》的表演形式和用樂曲調,《詩》中“詩言”和“詩樂”的傳承也走向分途。
但在孔子的理念中,無論是“詩言”還是“詩樂”,都是《詩》教體系的一部分,與王道、人倫緊密聯系。因此,孔門《詩》教沒有忽視“詩樂”的層面。孔子整理《詩》篇,將詩與適宜的音樂編配相和,并且把他所推崇的禮義之道融入配詩的樂曲和儀式中,向弟子傳授,試圖恢復《詩》本的禮樂化形態。在孔子的《詩》教中,《詩》樂代表的古雅秩序與《詩》義蘊含的人倫之道達成了統一。
孔門弟子中的一部分人繼承了孔子在《詩》學建構中樂教的部分。如孔子的學生子游為魯國的武城宰,就曾推行樂教。另有《樂記》傳為孔子弟子公孫尼子之作,是孔門樂教的理論著作。《禮記》中不少篇目,也保留了戰國中晚期儒家弟子對于禮樂儀式中《詩》義的認識。然而,這些內容并非《詩》教的禮樂化傳承,占據核心地位的并非禮樂儀式,而是《詩》義。儒門弟子的著作試圖證明詩樂是基于人倫和人的普遍情感的,可這些對詩樂的努力闡釋最終卻筑造出一座《詩》義的大廈,反而掩蓋住了禮樂形態的基石。此后大部分儒家傳承的主要是“詩言”的部分。
即便是“詩言”的部分,細究之下也有差異。梁濤把孔門后學的分化分為外在派和內在派:“子游、子夏在如何實踐禮的問題上是有分歧的,子游更重視內在性的一面,而子夏則更關注具體的外在禮儀。”“曾子、子游屬于孔門的內在派,子張、子夏屬于孔門的外在派。”而筆者認為,曾子、子游一派啟迪了思孟學派,這一路徑往往引經證義,注重《詩》所體現的道德觀。子夏則在一定程度上啟迪了弓荀學派,這一路徑往往探究《詩》禮,注重《詩》所蘊含的歷史與王道政治。當然,子夏的《詩序》可以碎片化地繼承《孔子詩論》,曾子也對荀子產生了諸多影響。“詩言”與“詩樂”的傳承,“內在派”與“外在派”的區隔,很難一刀切割干凈,即便是思孟學派與子夏-弓荀學派內部同樣存在階段性的差異。
具體而言,在曾子及弟子著述中,《詩》是內省的注腳。曾子全面繼承了孔子的道德教育,強調自省修己,關注人內心的修養和自身的發展。他們所實踐的是“內圣”的路線,很少闡發入仕為政之理。即便談及為國、為君之道,也都蘊藏在了“自省”的范疇下。可以說,《詩》在曾子及其弟子著述中被賦予了更多的道德內涵,引詩證義的基礎就在于對自我的省察。
在子思學派的傳承中,《詩》是德行生成的基礎。子思學派大體繼承了曾子及其弟子對《詩》的道德化解讀。在具體的引詩、說詩方式上,也存在階段性變化。在第一階段,子思仍然秉持孔子、曾子的思想進行述作,彼時尚未建構“五行”學說的思想體系。這時子思引《詩》,未見對《詩》義的說解,更未把《詩》融會貫通于他自身的思想體系中,而只是將其作為孔子思想的注腳。到了第二階段,《詩》在子思的思想體系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中庸》引《詩》一方面用以說明“道”的性質,一方面用以闡發君子所應當具備的修養舉止,為君子“中庸”之道找尋歷史根源和行為準則。《五行》中的《詩》則是其“五行”體系的思想源泉,既承接了昔日《孔子詩論》的話題,也有他深刻且體系分明的獨特認知體驗。子思學派發展到第三階段,子思弟子對《詩》的說解有了新的發展。他們開始用《詩》來深化對子思思想的理解,并賦予《詩》新的政教倫理內涵。
在《孟子》中,《詩》是王道政治的哲學。在孟子的詩學觀念里,《詩》是“王者之跡”的表現。因此在某些詩篇的理解上,孟子似乎更注重詩的時代背景,而較少進行道德倫理的發揮。細數《孟子》引詩,有許多都是用以說明文王等明君為政的方法,從而推及他心中的治國之道的。
在子夏-弓荀學派的傳承中,《詩》是禮義之教的范本,《詩》中的禮教得到了相當的重視。子夏引《詩》、論《詩》,特重視詩文所體現的“禮樂之原”,試圖抉發《詩》背后的深層禮教。一方面子夏把“禮”視作一種道德修養的重要手段,主張從“灑掃、應對、進退”這些日常的禮數中完成“君子之道”的道德實踐。另一方面子夏也從“禮”中體悟君臣父子倫理之義,以輔助王道政治的建構。由于子夏的入口就在于禮樂儀式,因此他對于孔子詩教的傳承更為全面。
荀子引《詩》三分之二與“禮”相關,但與子夏的側重點又有不同。子夏重禮,重在倫理秩序,而荀子對于“禮”的理解闡發,則涉及各方面的行為制度。他將《詩》看作經典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圣王之道的范本。他認為《詩》可以佐助自己建立完整的禮學體系和制度規范,從而建構以禮為基底的修身、治國統一體。而完成之后,就可以“隆禮義而殺《詩》《書》”(《荀子·儒效》),《詩》降到了次一級的地位。因此荀子引《詩》,回歸的是治國修身的禮制規范,有很強的功利性。
而從最初單純用《詩》證道,再到將《詩》作為思想體系根源,再到把《詩》作為王道政治哲學的歷史淵源,《詩》的道德內涵和歷史意義愈加豐富。
綜合來看,曾子-思孟學派與子夏-弓荀學派的《詩》本傳承,都采用因句立說的方式,詩篇的整體含義不再重要。對于前者而言,詩句所體現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智慧才是題中之義;對于后者來說,詩句所體現的禮儀制度及社會政治理想才是旨要之歸。又由于儒家內部的分化不是單線的,而是錯綜復雜的,《詩》的傳承也是如此,不同學派的傳承可以前后相續,也能并列共存。在吸納了子夏、曾子、子思、孟子等眾多說詩方式及論詩觀念后,荀子將《詩》《書》、禮、樂視作道、先王之道、圣人之道統一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積極傳述、發掘《詩》的義旨。在此意義上,《詩》既可以成為道德自省及王道政治的指南,也可以成為禮樂制度建構的范本。
(作者:凌彤,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博士)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儒學的分化與戰國《詩》教的傳承《詩》在戰國屬于公共的知識資源,但儒家對于《詩》的推崇可謂是諸子之冠。就目前掌握的文獻來看,儒
2022-10-10 15:35
“史海鉤沉”原標題:漢唐時期儲糧制度和方式之變遷“糧倉系國脈,民心定乾坤”,糧食生產和儲運是古代王朝的頭等大事,直接關乎國家興衰存亡
2022-10-10 15:33
“解碼二十四節氣”原標題:寒露:露凝而霜,菊有黃華“蕭疏桐葉上,月白露初團。滴瀝清光滿,熒煌素彩寒。”唐代詩人戴察的《月夜梧桐葉上見
2022-10-10 15:39
原標題:探索喜劇的秘密,我們都需要真實和大笑近幾年喜劇節目在年輕人群體中很火。畢竟誰也不會拒絕被他人成功逗笑的那一刻。笑本身是一個具
2022-10-10 15:35
原標題:廣電總局公布電視劇引導扶持專項資金項目評審結果中新網10月9日電國家廣播電視總局9日通過網站公布了2022年度電視劇引導扶持專項資金
2022-10-10 09:49
原標題:“詩假琴以鳴”:古典詩學中的以琴喻詩琴是樂器,亦是“道器”,“左琴右書”很早就成為士人理想生活的典范。詩與琴都是關乎理想、信
2022-10-10 09:44
原標題:原創民族舞劇《唱支山歌給黨聽》上演(引題)濃郁藏族風情致敬黨致敬母親(主題)北京日報訊(記者韓軒)潔白的哈達、瀟灑的藏族舞、
2022-10-10 08:46
“青年學者論壇”原標題:總集編纂與晚明駢文“立體”思想明代被視為駢文創作低谷期,然自晚明以來,四六總集的編纂卻達到高峰,以之為重要載
2022-10-10 08:40
原標題:2022年國慶檔電影:用光影書寫真實平凡的感動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沈杰群見習記者余冰玥 2022國慶檔電影交出“成績單”。日前,國家
2022-10-10 08:26
原標題:音樂讓人“活在愛里面”鑒定對象:金承志與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2022演出季廣州音樂會演出日期:9月24日、25日演出地點:星海音樂廳9月
2022-10-10 07:43
原標題:從王維、劉禹錫到蘇東坡(引題)古人眼中有著怎樣不同的秋天?(主題)封面新聞記者張杰國慶大假期間,封面新聞邀請《中國詩詞大會》
2022-10-09 15:46
原標題:商務印書館發布10月十大好書“日新文庫”彰顯中國學界年輕力量中新網北京10月9日電(記者應妮)商務印書館“有秋收獲共書香·月度新書
2022-10-09 15:25
原標題:譯界奇人林紓19世紀后期,隨著大清留英、留美以及再后來留日學生的回國,英文和日文的書刊開始進入中國。如饑似渴的中國青年知識分子
2022-10-09 15:35
原標題:從2000年前的《烏程漢簡》里能看出什么?中新網杭州10月9日電?2000年前的人也背九九乘法表嗎?西漢時期的“戶口本”上寫了啥?他們的
2022-10-09 15:42
原標題:國慶“文博游”熱門你逛了哪些博物館?封面新聞記者曾潔?今年國慶長假你在哪里度假休閑?封面新聞記者從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獲悉,國
2022-10-09 15:41
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10月7日國慶假期收官日,全國共排映34 7萬場,觀影人次約285萬,初步統計產出票房1 19億。2022年國慶黃金周七天(10
2022-10-09 10:24
“盛世華光”原標題:追逐絢麗夢想從時光里偷一片絢麗大年夜,在貴州大三線的廠區,一個小女孩蹲下來,用火柴點燃了一枚鞭炮,然后捂著耳朵快
2022-10-09 09:34
原標題:給電影“餐桌”加點開胃小菜這個國慶假期你去看電影了嗎?如果關注電影市場就會發現,今年國慶檔主旋律類型的電影似乎更為集中:《萬
2022-10-09 09:40
原標題:珍珠悟語史洪岳《玫瑰》洛維斯·科林斯[德]瑪咖供圖每當有人提起珍珠,便有無盡的情愫注入心田:沐日月之光,承山水之魅。珍珠,與其
2022-10-09 08:44
原標題:陽山神筆峰唐恬天地之間有一支神筆挺立在嶺南諸峰之間我猜度陽山遍地皆美景處處山水成畫廊空靈飄逸的云霧爛漫蔥蘢的春色不老的青山不
2022-10-09 08:38
原標題:孫犁的筆名侯軍一般舞文弄墨的人,多有筆名,如魯迅、茅盾、巴金,等等,起初都是筆名。孫犁本名叫孫樹勛,乳名振海,孫犁這個名字,
2022-10-09 08:36
【閃亮吧工人文化宮15】原標題:長春市工人文化宮歷經64年風雨兼程,搭建起展示群眾文化和職工風采的廣闊舞臺(引題)永不褪色的“職工學校和
2022-10-09 05:43
原標題:《花下將雛圖》佚名[元]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元代興起的文人畫,在花鳥、竹石、梅、蘭等題材上,既繼承了五代、兩宋的風尚,又有明
2022-10-09 05:39
【人在他鄉·打工文學擷英93】原標題:初到他鄉黃廷付轉眼間,我在南方的這個小鎮已生活十幾年。我常常想起初到這里的情景。一個人背著簡單的
2022-10-09 05:48
原標題:走在秋天張正我喜歡在秋天回故鄉。秋天的故鄉最豐碩,最迷人,最契合我這個被故鄉哺育,又長年工作在城市的游子心境。秋天的故鄉,是
2022-10-09 05:47